2011年11月8日 星期二

約翰、美樂蒂、假日


第一章 向外飛奔,將一切拋在門後

約翰急促的飛奔出大門,因為落在他身後,那扇門之後,那間公寓之內所發生的事情實在太過於駭人,以致於「約翰」急促的飛奔出大門,甚至沒辦法思考任何能夠讓一切歸回原樣的選擇

就在事件發生前不久的午後,在覆蓋的布幔尚未掀開前,天色是如此的明亮,空氣因短暫的降雨而更加清澈,外加今天又比平日更早離開辦公室,也便選擇了一條景色優美的河畔道路,繞道回家。優美在此指的是路旁的行道樹比一般馬路多了百分之六點八,河畔則是指流竄於大城市中的大型水溝,都市規劃的單位一定很了解潺潺的水流聲總是能帶給人心靈上一定程度的平靜感,至於水質只要不發出太過於誇張的惡臭即可,有時甚至能夠影響溝渠兩旁的地價!基於上述種種,約翰漫步在人行道上顯得格外快活。經過了較為昂貴的日系進口超市,在腳步越過最後一道自動門之前停了下來,選擇進入。「反正時間還早,這麼理想的午後,也偶爾犒賞一下自己吧!」約翰暗自地在心裡想著

一向守不住荷包的約翰特別容易在些平庸、普通到不行的特別時刻中作出非理性的行為。果不期然,昂貴的進口飲料,超高卡路里的辣味巧克力、空運來台的明蝦(兩尾)、甜膩到邪惡的網室哈密瓜,一樣接著一樣的通過了結帳台前的掃描機,發出了「嗶」的聲音,聽起來就像「嗶、嗶、嗶、嗶」這般嗶法。約翰有時候認為,東西也許無時無刻都在發出某種固定頻率的聲響,而結帳台的機器不過就是能夠讓我們聽不到的聲音標示出來而已。然而,這樣有趣的想法並不影響結帳的金額。

「唔又超支了!」特殊性在今天來看,其代價大多是昂貴吧?

在脫離平日固定的回家路線上,約翰表現得像個好奇的小鬼,不斷地用視線來回掃射街道,這並非出自於約翰對於生活環境有任何的敏銳度。事實上,恰恰相反,情況好似是閱讀時無法順利專注於文字上,在每一個熟悉的文字中迷失了,一行行的文句、符號奇蹟般的串成了一條線,沿著線走並沒有通往哪裡,但走的夠久也許能夠到達書本的封底。整體而言,約翰回家時的視線相對於「閱讀時的目光」的感覺,而並非是「約翰的目光」相對於「閱讀時的目光」。又或許不這麼重要。簡單來講,約翰眼神熱切的不斷對外掃描,卻也什麼都看不進去,遊魂啊,遊魂!精確點來說,街道的平面圖放在一台名為「約翰」的事務機上進行掃描,約翰掃過一遍就忘了他方才看了什麼東西。沒錯,就是這樣!因此,異於往常的路徑對於約翰來說,或者對約翰內心理從不顯露的隱形主人來說,差別在於這景色還沒建檔!

然而在下一個路口的事故卻完全的讓這台事務機升級了,具備了記憶體功能。起因是一隻成年的大型犬所惹的禍,機伶地在路口的正中央拉了條完美不間斷的糞便,於是在紅綠燈變換之際讓迎面而來的騎士當場反應不及,不只沒有閃過那新鮮的溫暖,反而在它的伴隨下拖行了數公尺,好險只是輕微擦傷。約翰的目光如實第紀錄下這奇幻的場景,憐憫心沒有啟動,在下一個紅綠燈變換的時候約翰繼續踏上他的歸途,並打算讓這件事情成為他下個月的儲備笑話

隨著文句紀錄到如此的交通事故,不免的會認為關於「約翰」的敘事會是某種荒謬或者搞笑的類型。但我想說的是不是。沒錯,不是!是不是!

時光推移無痕,如此的運作,讓什麼都沒想、什麼都沒做的約翰感到特別疲累!但他沒有意識到「沒有」是徹底的,是幾何的,甚至是不存在的,不存在於世界上,那個與物質交織而成的世界。現實生活中,連科學家都證實了放任任何一隻蝴蝶自由飛舞都是危險的,更遑論是提早下班、超支消費、清新的空氣,這些平庸、普通到不行的特別時刻發生在同一個下午。這也就是約翰感到特別疲累的唯一解釋,因為世界已經比平常又更混亂的好幾倍。

回到租屋的社區已比平日晚了莫約三十分鐘。距離布幔升起的時刻也逐漸進入倒數,專屬於約翰的戲劇即將開演,導演、編劇:約翰隱形的主人,卡司:約翰。


第二章 美樂蒂的同質性
從上述作者不詳的極短篇中我們可以看到一種最基礎的敘事模式,將能夠迫使故事主人翁運動的事件視為不可說的力量。如果用精神分析的角度來看,即是主人翁經歷了某種近似於『絕對的現實』的原始力量」美樂蒂‧歐芙接著描述「藉由這種通俗點來說好了,透過這種『不能說的秘密』作為一種中性但卻帶有暴力的力量,來揭露主人翁在日常中所呈現的無意識活動,以及隱藏於其背後所代表的象徵意涵。但不可否認的,這種手法在今天已是陳腔濫調,而開場之後的描繪也實在平庸至極。總歸來說,並不是篇太吸引人的故事

站在講台上眼神露出些許疲態的正是美樂蒂‧歐芙,一位不甚稱頭的三流大學的通識講師。而每次談論到自己,美樂蒂總認為自己是上天最大的玩笑,就算不是,也至少是某個為她取名的長輩口中的玩笑,彷彿這個家族天生就是如此的糟糕(awful),剝奪了她將人生譜成一段美麗樂章的權利,只有最沒有修養的小說家才會將角色的名字取的如此低俗無趣。她覺得所有名字,更廣的說,所有文字都逃離不了指涉的問題,不論其意義如何的推延、遲滯,終究是在鏈結的某一個節點上。在這種論點之下,不論你如何的抗拒陳述,只要開了口、動了筆,甚至只要使了個眼色,都會將你從原本的位置推擠開來。對,被自己的動作推離原本的座標之上!而美樂蒂認為這之間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絕對不要放棄意義的鎖鏈。然而她的名字並不是什麼撲朔迷離的指涉,糟糕的旋律,比喻成鏈結的話,大概也是條最短的鍊子,因此美樂蒂總是如此的抑鬱。

說到這裡,又讓美樂蒂想起在求學階段跟教授問起關於後設小說的事情,雖然教授的名字已經不太記得了,在此姑且叫X吧!但關於談話的內容美樂蒂卻記的非常清楚,她自己也很驚訝。對話大致如下:

X:「啊?問我所謂的後設小說是什麼嗎? 後設小說(Metafiction)是透過自我意識的覺醒,刻意凸顯書中虛構的錯覺。威廉·加斯1970年〈哲學與小說形式〉一文中首度提出「後設小說」的說法。典型的寫作技巧包括將原先的劇情設定為一件文學作品,隨後揭露故事的「真相」。後設小說透過諷刺和自我反省等手法,引導讀者思考小說與現實之間的關聯,進而有意識、有組織地探討小說本身的虛構性。[1]

M:「這種作法,不會在某種程度上降低了小說作為一種娛樂好了。娛樂的功能嗎?又或者說,讀者這麼需要,或者讀者這麼沒有意識到,小說是有人寫出來的片面世界觀嗎?需要作者自己跳出來做虛偽的覺醒嗎?畢竟,覺醒了之後小說依然是某人片面的覺醒方式,根本就是將原本現實的折射(而非反射),再拿一面鏡子折射一次啊!」

X:「嗯這種說法並沒有錯,換一句話說好了。你拿的那面鏡子就是『收編』的狀態,這也是你現在對於後設小說的文體抱著這麼不屑的口吻的原因。畢竟你的年代不幸得多了,不斷的在古典跟偽創新之間尋找出路,我能夠體會你的困擾,美樂蒂。」

M:「我想知道的是更根本上的答案啊,教授。關於這一切!我總是感覺到書寫自己生命的不是我,而是一個我不認識,躲在我內心最深處,卻又屬於他者的力量,偏偏卻又這麼的平庸。我甚至強烈的認為這個力量也被另一個更深層但卻也更平庸,近乎是毫無意識的力量所左右。自作聰明的我們,要怎麼能夠認知到抽離自我的「書寫方式」是能夠除魅的,以致建立起抽離自我的「認知模式」是更有效的?如果拿蓋房子來說好了,一切彷彿都只能建構在相同的基礎之下,同樣的格局企圖用不同的壁紙、家具來粉飾,好讓人以為高層的房子真的比較高級!?」

X:「至少你付出了代價讓你知道自己住在第幾層

多年前的對話就這樣嘎然而止,停在美樂蒂住在第幾層。然而這個答案卻神奇地讓美樂蒂暫時得到了寬慰,這位在現在看起來近乎是虛構人物的教授,卻在話語間給了美樂蒂某種關於人生的解答。X並不使用外在的系統,企圖讓美樂蒂屈服於他的修辭學之下,反而是順著美樂蒂的敘述結構,僅在關鍵點作出標示而已。

「起碼我付出了代價,讓自己知道住在第幾層」美樂蒂又在心裡唸到,這段對話又讓她的思緒跳到更久遠之前,當她還是個孩提時的年代。回到了小的時候玩「伴家家酒」遊戲時的情境,自己跟自己的分身對話,自己創造劇情、事件,最後再自己解決所有的事情,最後畫上完美的結局。美樂蒂繼續的挖掘自己的記憶,並且試圖保持著理性與感性兩者並行運作


第三章 比莉哈樂黛唱〈你變了!〉

我並不是像村上,對,村上春樹!那位有名的作家。我並不是像村上那樣的爵士迷,能夠將聽過的爵士樂作感性的梳理,充其量來說,只能算是個音樂愛好者吧!畢竟我很難鑽研到某一個特定的領域之中,對該領域的事情進行理性也好、感性也好的各種分析。而且對語言方面也並不是特別有天份,因此在聽國外的音樂時,也只有某些特定的歌詞能夠滑進我呆板的腦袋當中。

但換句話來說,這也許算是幸運吧!因為通常越是簡單的歌詞越是具有指標性,而且只要歌手或是樂團的詮釋得宜(不需要到多精妙),便能夠觸動我。比方說,現在我就想到Billy Holiday唱的〝YOU’VE CHANGED.〞你變了。天哪,簡單的一句「你變了」,就道盡了所有的辛酸,彷彿我在一旁看著BILLY的情人演出著負心漢的劇碼。

嗯?你說這樣的例子不太公平嗎,因為Billy Holiday已經是一位家喻戶曉的爵士名伶了?但沒辦法,因為現在腦中剛好想起這個聲音,悽涼卻又溫暖。而且也讓我想到一件事情,或者說這句話之所以如此引起我的共鳴,就是關於〝CHANGE〞這件事情。

舉例來說好了(雖然也是奇怪的例子),想像一條管線。A來到了B,在B停留了一下,隨後又因管線壓力的作用之下繼續前進到C。於是ABCD…永無止境,或者有止境,無所謂!因為真正讓我感到困擾的是A在每個定點必會帶走或留下些什麼,於是A最後便成為A’A’’A’’’…

多麼可怖的事情!你是你,然後,你出門走了一圈。下一秒之後,你便不是你了!這樣說也許會認為我是某種精神病患者,但我無法自拔啊!這種無法「確定」的狀態,眼巴巴的看著「變化」發生,卻無法完全理解變化的原因,沒有原因,然而且它「必然」發生。我想Billy Holiday一定有著相同感受吧!

記得某一兩句特定歌詞的例子還有很多呢!像是90年代的英國流行樂團BLUR的〝ON YOUR OWN〞,也是電影「海灘」其中的一段配樂。很有趣!他唱著:「…and we all be the same in the end. So you should on your own~」我記得非常清楚。如果Billy能夠聽到這首歌也許會稍微的釋懷那麼一點點,因為有個可愛小弟(相較於Billy的年代來說)會這樣的對她唱著,在小小悲傷的歌詞中帶入些許的活力,當年的Madonna也唱過類似的歌詞呢!靠自己,也許也是某種存在主義在當代的通俗詮釋吧!


第四章 折斷鑰匙,將一切拒於門外

自從「甩門飛奔事件」之後,約翰便再也沒有回到他租賃的公寓之中,在距離上班處兩個捷運站外的廉價旅館租了間單人房,至今已經過了半個月。雖然是廉價的旅館,但一個晚上也要花費1,200元整的新台幣,讓不擅長存錢的約翰的經濟狀況雪上加霜,但他並不打算打致電給遠方的父母請求援助,畢竟真正困擾著他的是「事件」本身!生活中的一切,只要跟「事件」劃清界線,便能夠繼續前進。而且,能夠劃清界線的人正是約翰自己。

在這接近兩個禮拜的時間中,約翰試圖保持著他平日的生活習慣,包括在書店中瀏覽各式書籍,有興趣的時候也會買個一兩本回去慢慢閱讀,或者當成「庫存」。比如說保羅‧奧斯特的〈孤獨,及其所創造的〉,他之前就十分喜愛他寫的〈紐約三部曲〉,雖然後來看了〈布魯克林的納善先生〉之後有些許的失望,但他仍想給奧斯特一次機會,而目前看來,似乎是不錯的決定。其他還有不少,像是安部公房的〈燃燒的地圖〉、盧梭的〈一位孤獨漫步者的遐想〉,或是圖片精美的原文書〈Spacesuit: Fashioning Apollo〉等等都是這些日子以來所買的書籍,並且一一的堆在旅館中的化妝台上。

保持日常性的另外一條要件就是上咖啡館了。在「事件」之後,最近只要約翰稍微早點下班,他便會毫不猶豫的來到咖啡館。原因是這原本便熟悉的氛圍能夠給予他一種安全的感覺,好讓他自由的控制時間,能夠從容的貼在日常的規律性中。而這間咖啡館,也同樣的堆了不少書籍,種類涵蓋範圍也算不錯,跟約翰習慣閱讀的範疇有些雷同,卻又有著更大程度的差異,而他通常很享受著翻閱那些有些熟悉卻又不同的書籍。

眼看著今天的「咖啡時光」就要結束了,約翰匆匆的放下手上已經讀了幾頁的小說,這本書輕薄短小,厚度十分適合最近時間總將切割的很細碎的約翰,是徐四金的〈鴿子〉。之前就已經讀過徐四金最著名的〈香水〉了,但約翰認為作者雖然十分擅長於描繪內心以及視覺之外的其他感受,在香水中卻有點太過了頭些。相對的,他認為〈鴿子〉很有趣,因為徐四金在這裡用了最簡單的元素,通過適當的描述,成功地將鴿子轉換成「絕對的現實」,讓故事中主人翁的日常生活出現了180度的大轉變,彷彿主角的生活是標準的文明的幻影,而這鴿子帶給他的感受,幾乎要將他活生生的撕裂。

這種簡單的設定精準的抓住了約翰閱讀的品味與習慣。因此,關切故事接下來的發展這件事情,讓他十分的心癢啊!這是兩週來約翰第一次機起這麼強烈的慾望,想要在今天就把書本看完。況且讀點書應該無傷大雅吧?於是在短暫的考慮之後,約翰便決定將背包裡的庫存書〈燃燒的地圖〉拿出來,跟咖啡館老闆商量作為抵押品,好讓〈鴿子〉能夠順利帶回旅館中慢慢享用。

果不期然,老闆答應了約翰的請求。雖然他也不這麼在意安部先生是不是要待在店裡的書架上。但也就讓約翰放了上去

心裡有點興奮,對於今晚的閱讀,對於能夠享受簡單、清楚、精準的描述,對於出版的權威,以上種種約翰總是不加懷疑,反而喜歡照單全收,至少在「選擇」書本的時候已經過濾過了吧?

〈鴿子〉的故事繼續,在主人翁稍微擺脫鴿子在他心中所造成的陰影之後,便試圖去上班......。「保持日常性對!」隨著書上的文字,約翰默默的想著。躺在旅館床上,靠著床頭櫃微弱燈光閱讀,對於徐四金所想要表達的日常的重要性以及日常的易碎,約翰覺得再也沒有人能夠比他更了解,這一陣子他已經失去了最珍貴的小窩(雖然是租來的),並且多出一道無法彌補的印記,在他的腦袋中不斷的敲打著,「事件」在敲打著約翰的腦袋。

「可惡!為什麼沒辦法擺脫?」
「不!」

在一聲長嘯之後,一切都太遲了。約翰手中握著咖啡館「借來」的書,心中無法抑制的激動與悔恨。

「為什麼這麼明顯的暗示我卻置之不理?光是鴿子就能將故事主人翁逼到房間的角落,讓大門深鎖。我卻輕易的作了改變要是明天旅館的門外又發生同樣的「事件」,那該怎麼辦?跨越它繼續向外飛奔是不可能的難道要我回到房裡?」

約翰繼續思賦著事件發生在「走廊」的可能性有多高,這一點決定今晚是否安然入眠。

但也許驚訝需要太多的體力,因此讓約翰在思考中便進入了夢鄉,醒來已是破曉之時。但所幸經過一夜的睡眠,對於自身的命運,約翰似乎準備好了。

「窩準盃好了~窩準盃好了~

腦袋中冒出海綿寶寶誇張的口氣,約翰不在乎挪用這個文本是不是足夠經典,或者足夠通俗,能讓大家都了解。這冷闢的聯想讓他再次認知到,自己真的無所畏懼。

約翰慢慢地打開旅館的房門,廊道的左右空無一物。安祥的清晨時分,萬物正等待甦醒。約翰閉上眼睛,吸了口濕潤的空氣,想到機車坐墊上的露水,以及……沒了。美好的清晨在約翰的腦中只剩下機車坐墊上的露水。下一個瞬間回頭,「事件」又重演了,約翰不敢相信眼前這超現實的場景,而方才的覺醒也瞬間萎縮在乾渴的喉嚨之下。

下意識的,約翰折斷鑰匙,將事件留在旅館的單人房內,其損失僅僅是幾本無關痛養的書籍。約翰轉身離去,回到久違的小窩

「我成功了!」

在往後的生命之中,約翰再也沒有目睹任何「事件」在其眼前發生。換句話說,在自己的努力之下,他成功的說服了自己的規律是有其價值所在,且再也不會被任何外在力量所動搖。此後,約翰總為那些仍然需要面對「事件」的人們感到遺憾,並在心底默默的得意,並如願地終老一生



第五章 美樂蒂的異質性

除了對於文學的愛好之外,美樂蒂,這位三流大學的通識老師還喜好接觸科學發展的訊息,雖然她知道要對艱難的物理公式或者強大的電腦程序,有任何更進一步的了解,都是十分困難的。但美樂蒂在閱讀文學之餘,還是會透過影像媒體來吸收這些所謂的科學知識;比如說,美樂蒂最近就看了一系列探討科幻變成現實的可能性的電視節目。嗯好像叫做〈SCI-FI SCIENCE〉,美樂蒂想起來了,雖然節目的進行方式並不是讓她特別喜愛。比方說,當每次主持人構想出一個能夠瞬間穿越時空的方法時,便會像例行公事般的,突然面對到需要極大的能量才能實現的狀態,這時候主持人便會說:「全地球的能量加起來都還不足以打開這個時空裂痕」之類的話。在美樂蒂聽起來,這陳述跟廢話沒兩樣!看了兩三集以後,美樂蒂甚至覺得主持人應該好好待在學術界,因為主持風格實在太油條了!美樂蒂有時也會仁慈但又帶點殘忍的想:也許這是所有人面對鏡頭久了以後都會有的通病吧?要不是霍金趴在輪椅上,搞不好也會油條的讓人噁心。相反地,罹患肌肉萎縮症反而讓他的眼睛很有戲呢!

由於這種嗜好在美樂蒂日漸狹小的生活圈中似乎沒有其他人可以一起討論,當然,美樂蒂也沒有跟別人說過關於霍金殘忍評語。久而久之,吸收普科常識逐漸變成私密的、奢侈的個人習慣,在課堂之間的休息、放課後的空閒時間,美樂蒂都會不時地在網路上點選類似的影片來看。

至於為什麼對科學發展這麼感興趣,也許是結構吧!之前跟教授X討論後設小說的時候,便自逕的將後設比喻成某種無用的文明高樓,一種相同結構的些微差異。剛好,大多的科學節目,都會討論到「模型」的問題。比如說生成宇宙的大爆炸,便時常的以球形的模樣呈現,同時,他們常常告所我們是不規則的球狀。如此一來,美樂蒂便會將球形結構視為此生的最終標準,其他的星系雖然如此的遙不可及,但在美樂蒂的心裡,它們都存在於她的上下左右,千萬光年之外的遙遠距離也能夠因此而變的具有詩意。

最近一個月的課程進度,美樂蒂自討沒趣的挑了卡爾維諾的〈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因為這本小說,她自己從來都沒有看完過,雖然卡爾維諾對於形容事物的方式總是這麼的獨特,具有個人魅力,彷彿能夠透徹地看到宇宙之間的神秘連結,但美樂蒂也真受不了他這麼標準的義大利式的男人浪漫

「也許有些眼尖的人已經發現了,我們將每一個章節的名字串聯起來,就能夠得到一段意義連貫的陳述,有沒有人知道呢?」美樂蒂問道。

原本以為課堂會鴉雀無聲,卻沒想到有個學生,在遠方的角落默默的舉起手來!

「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在馬爾泊克鎮外,從陡坡上斜倚下來,不怕風吹或暈眩,在逐漸累積的陰影中往下望,在一片纏繞交錯的線路網中,在一片穿織交錯的線路網中,月光照映的銀杏葉地毯,環繞一空墓,什麼故事在那頭等待結束?」

「喔,很好!你是
「皮爾格林」學生說。
「沒錯,謝謝皮爾格林。」

「多麼奇怪的名字啊!又是名字,也許大家玩喜歡文字遊戲」美樂蒂暗付到。「而且那位學生是機器人嗎?竟然像搜尋資料庫那般,毫無表情的就能唸出全部的章節名!?但又或許只是個冷靜的卡爾維諾迷吧!」

皮爾格林唸完所有章節名之後,美樂蒂意識到自己彷彿第一次站在宇宙的頂點上(如果宇宙有頂點的話,她肯定是),觀看這些絢爛的星系,雖然是義大利男人的星系

「身為老師先發表自己的看法似乎很不洽當,但是既然你、你們都只會坐在那而看著發光的屏幕,而且又總是缺席,我就先對在場的你們講了」美樂蒂第一次說出像老師,又不像老師的話,好像是對著唯一看到這段話的人發言

「章節名是一段完整的陳述,而章節之間卻好似毫無關聯,但閱讀起來幾乎毫無困難的便能連貫下去。我認為全都是因為蟲洞」天哪!美樂蒂對自己在課堂上即興發言,心裡一驚,而且「蟲洞」的說法也太不像老師了吧?「嗯啊……蟲洞的說法也許抽象了一些,但簡單來說除了寫作技巧之外,卡爾維諾在某種程度上也了解到書本這實存的物理特性,然後狡猾的與出版社的排版串通好!啪!下一頁你就進入了另一個平行的宇宙(下一章節),乍看之下是層及的關係,像是開頭你正在看卡爾維諾的最新小說,然後因為裝訂出錯讓書中的人物不小心進入了另一個未知的狀態,而且在書本末了之時也的確的回到了首章的層級。也許你會說這是書寫技巧的高超,別的老師又或許會說:『這種不斷提醒讀者正在閱讀小說的方式,同時也要保持文字的趣味性,將讀者不斷的帶入不同的故事又再度引導出來,其技巧有一個部分便來自於對於段落的安排,即節奏感的掌握!』這種說法或許沒錯,但是用譬喻法來說好了,閱讀的時候我總覺得自己與書本之間像是兩個不同的系統,於是每當我翻頁的時候便像是發生了一次小型的星系相撞,產生了極小型的大爆炸,因為對於不同系統的兩者來說,對方的能量總是無限的,或者無法理解的。而書頁與內容的兩者便是如此,當內容躺在書頁之上時,一切是如此安祥。然而翻閱的時候卻是如此的激烈!書頁之間就算是承先啟後,在物理上卻是完全的相互平行。有人能大概的了解我想說的是什麼嗎?總而言之,卡爾維諾的〈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正是提醒了我們手上握的正是書本這件事情!彷彿在對我們說:『我們看的是小說,如果你喜歡我的文字,那很高興能夠帶給你除了反覆不變的生活之外不一樣的情調。』如此而已」美樂蒂又再度懊惱起來了,對於如此誇張的譬喻早已脫離了卡爾維諾的書,根本就是美樂蒂對自己的獨白再獨白一次,事到如今已經懶得矯正自己的滑稽言論了!美樂蒂雖然經常性的抑鬱,但關於正確性這件事情並不是很在意,相反地,誤人子弟正是她教學的宗旨

在還沒引起更大的尷尬之前,美樂蒂搶先說了...

「下課!」


第六章 伯格的倖存者

如果你要問關於「藝術為何?」的問題,伯格這一生中雖然捫心自問了不下百次,寫了幾篇相關的專文,但在夜深人靜之時,伯格仍然會懷疑起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是否能經的起時間的考驗?有時候他甚至認為這一切有種盡在不言中的感覺。並不是伯格不想負起什麼言論上的責任,而是他對於這件事情太過認真,導致於願意為了維護這一切的完整性而背上不負責言論的說法。

伯格也同時收藏了不少的藝術作品,在他即將年過半百之前,不顧市場行情的問題,拋售了其收藏的大半,有些甚至是普遍認為的經典作品,但也有些是在當代的觀點下被批的一文不值的作品。而剩下的作品,伯格並不打算賣出、出借,或者資源回收。伯格打算將這些作品放在他打造的地底秘窖中,並且決心不再讓任何人窺視這些作品,哪怕是最不經意的一瞥。伯格稱這些存留下的作品為「倖存者」。

當然,有許多人覬覦著伯格那份為數不明的藝術收藏

行竊這種事情可不在我的營業項目之中,但只要價格合理,道德自然也不在我的考量範圍內。收到委託之後,我輾轉的避開了伯格對其作品的防護所設下的眼線,雖然要讓作品再次曝光實屬困難,但至少也得到了張老舊的清單「伯格的倖存者」。這老舊的清單遭受了濕氣、多次摺疊以及重複塗抹等荼毒,因而顯得殘缺不堪。剩餘的,可以辨識的作者名單,經整理後,條列如下(英文按照字母,漢字按照筆劃排序)
Francis Alys
Paul Auster
Francis Bacon
Chet Baker
Andrew Bird
Blur
David Bowie
Danny Boyle
Italo Calvino
Albert Camus
Denis Castellas
Giorgio de Chirico
Emil Cioran
Martin Creed
Umberto Eco
Hermann Hesse
Max Ernst
Lucian Freud
David Fincher
Tom Friedman
Charlie Haden
Stephen Hawking
Frank Herbert
David Hockney
Billy Holiday
The Kills
Martin Kippenberger
Stanley Kubrick
René Magritte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Gordon Matta-Clark
Giorgio Morandi
Bruce Newman
Radiohead
Neo Rauch
Pavement
Egon Schiele
David Shrigley
The Stone Roses
The Whitest Boy Alive
Wilco
Kurt Vonnegut
Slavoj Zizek
吉田戰車
安部公房
伊藤潤二
村上春樹
荒木飛呂彥
夏目漱石
陳綺貞
糯米團

目前已經有許多機構在私底下對這張清單進行分析,試圖了解伯格,身為某種詭異類型的收藏家。並且希望透過對這些資料的分析,防止再有人胡亂的干擾偉大的「自由市場」

總之,如果你有任何不可告人的秘密想要隱藏、揭露,只要在網路上同時搜尋比莉哈樂黛跟布勒就可以找到我的合夥人


[1] 關於後設小說的解釋來自於維基百科。

1 則留言:

10shihwen 提到...

不帶有批評的覺得,這裡面貫徹著很自言自語的周旋,但是風格頗顯著!

對第三章特別有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