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5日 星期三

當代藝術創作中的散焦狀態


文藝復興的靈魂

文藝復興的靈魂(The Renaissance Soul)意指「多面向發展的文藝復興人」由諮商師馬格利特‧羅賓絲婷(Margaret Lobenstine)所著,中文翻譯為「熱情人生的冰淇淋哲學」,書中強調著一種存在於現代人中普遍的一種現象,簡介道:你是否是興趣廣泛、不容易待在同一領域的人?本書將透過簡單易懂的測試方法,檢驗出你是否具有所謂的「熱情花心症候群」,幫助你認識許多和你一樣的「多面向發展人才」,了解選擇愛好就像是在吃四色冰淇淋,以全新的觀點,使用「選擇」與「聚焦」為核心方法,幫助讀者認清自己的特質與潛能,讓你可以同時進行目前最喜歡的幾個「熱情焦點」,透過同時掌握幾種你最喜愛的事物,不再受制於只能在同一軌道上累積成績與實力的窠臼,以及以經濟上可行的方式來培養自己的多種熱情,享受兼顧興趣與生活的樂趣。(擷取自書籍簡介)

姑且不論上述的陳述是否與現今所流行的價值觀相互違背,或者將目前多被批評的「多方嘗試型」的個性敘述的過於美好,但是 The Renaissance Soul一書的確說明了現代人的某種狀態,也的確的指出了另外的「可能性」以及「成功」在今日是否需要重新定義?


回到當下,大量資訊流通的狀態改變了許多在數十年前不曾懷疑過的觀念,也將過去知識構成的方式改變了。過去的學習方法如同一棵巨大的樹,基礎教育猶如樹的根部,經由課程的安排逐漸將根部分化,成為細小的樹枝,所有人在這學習之樹中僅僅佔據了一個枝頭的領域,這是為專精的、專業化的,即是過去學院的作用。然而資訊流動所造成的影響,則是將過去既成的學習進程隱匿起來了,跳脫了學院的束縛;專業依然存在,但在這棵被拆解的知識樹其間的聯結被轉換成跳躍式的。「專業」依然具有一定的高度,但是在高度之外卻也產生了其他各種類型的人才來對其他事務作連結的動作,使專業不在是一座孤島。這種人即是現今所流行的,稱之為「整合型」的人才。




消費性

再次聚焦到學習之樹的重新構成來說,對於知識成為「隱匿的」、「跳躍的」狀態之後,對於知識的渴求驅使我們進入某種專業領域中學習。但從外部進入是何其困難,甚至即使是入了門,仍然存在著對於各種訊息搜尋以及辨識的困難點。訓練新的有效的學習方法是一種手段,然而在此之外人們會更自然的回到根本的行為模式之中來對應之,透過個人慾望的滿足驅使著我們在高度複雜隱匿的知識環境中前進,學習相較於過去更加直接的對應到需求與慾望滿足的快感之上。

若朝此方向推演,則由慾望滿足產生的快感對應到消費行為之上(在此並無對於消費性之議題上有所指涉),消費者尋找令其產生快感之產品(在學習狀態中,則產品即是知識),對於快感之外的目的性並無絕對的忠誠度,而消費行為的決策十分複雜,從個體行為基礎,如動機、知覺、學習、態度、人格等;人際影響如兩人互動、群體關係、家庭決策等;到和情境狀態如社會階層、文化因素、組織環境等等。由小至大種種環節左右了消費活動,但就顯性的特徵來看仍然主導於個人因素。以個人特質配合觸角向四方涉略。因此單就個體來看消費行為並無絕對指向,而是滿足其各個面向各個部分的需求(在此先排除消費與行銷之間的複雜關係)。因此對於產品忠誠度上便無絕對的關係,形成一種變動的相對狀態。




以藝術創作而言有什麼樣的改變?

過去傳統的藝術家在對於創作進程或是轉變的形容時常常會使用「蛻變」這一動詞來形容,蛻變於國語字典中的釋意乃是:「本指蟬蛻龍變。見文選˙夏侯湛˙東方朔畫贊序。後比喻事物發生形或質的改變。」創作行為套用在蛻變的觀念下自然的成為一種階段性的狀態,其中隱含了一些進步主義式的想法在其中(以及某些禁慾主義)。在本質不改變的狀態下,其外貌以及功能性不斷的轉變,朝某一方向發展。若以圖表來說明的話,即是一種線性的發展,包含了創作者的究極目的以及統整性的方法形成所謂的明顯的創作歷程以及階段。

過去創作歷程以及作品之間的關係


然而今日多數的創作者在對於藝術的使命感已明顯不像過去那般的絕對,所謂的「內在需求」也不如過去那般的純粹。「藝術使命感」與「內在需求」由於成長環境的轉變也隨之轉向,由年輕一輩的藝術家對於「遊戲的特質」的重視即可反應上述狀況。現在,若我們將作者在創作以及思考上的需求視為一種消費行為,消費者尋找令其產生快感之產品,對於快感之外的目的性並無絕對的忠誠度,那麼藝術生產的原則便會自然的以「多元化」或者是符合創作者自身這狹隘市場的市場機制為首要的基本條件。

今日創作歷程以及作品之間的關係


以上述條件作為創作模式時,創作的歷程便不同於傳統的禁慾主義式的觀點,在對於創造慾望的滿足同時,作品也會呈現出如同今日的知識養成狀態那般的隱匿性以及跳躍性。作品之間的關聯性是埋藏在土壤之下的,而土壤之上則是被多樣的植物所覆蓋著。過去那般的藝術使命創造出雄偉的大樹並向下扎根,今日的藝術創作則形同地衣般的植被,縱使在演化上的等級不若樹木那般高等,但是卻更是對於環境的一種真實的對應態度。我將這種在單一創作個體中表現出在材質跟內容上的多樣性歸納唯一種「散焦的狀態」,藉以對應過去的專注以及使命感。



藝術專業與藝術愛好

這種散焦的模式或許會被質疑是對於創作本質的不了解或者扭曲,並且容易被批評是將「專業藝術創作」貶低到「藝術愛好者」的等級之上。不可否認的,的確在某種層面上來說,兩者之間的遊戲規則是截然不同地,不應該混為一談。但進一步討論之,兩者之間最大的差可以說是市場的不同。就藝術愛好者而言,其市場便是滿足自身快感;在這個時候,散焦的藝術創作模式的確是屬於藝術愛好者的。而所謂專業藝術創作則具有獨自的藝術市場以及操作手法。我們可以這樣的質問:那麼市場又在哪裡?難道無法在既有的市場以及法則之外再另闢天地?
今日統計學中有所謂的「長尾理論」,意即只要存儲和流通的渠道足夠大,需求不旺或銷量不佳的產品所共同佔據的市場份額可以和那些少數熱銷產品所佔據的市場份額相匹敵甚至更大。即眾多小市場匯聚成可與主流大市場相匹敵的市場能量(2004年Chris Anderson在給連線雜志的文章中首次使用的詞匯)。我們用長尾理論來推論一種隱微的藝術市場存在的可能性,散焦式的藝術創作所呈現的多樣面貌便近似於多元性的產品,若將其整合起來,即可得到可等同於主流產品的市場價值。當市場成立時,兩者之間的差異性便無法直接的二分,所謂藝術專業與藝術愛好的界線被模糊掉了




結語

現今極度分化的社會活動中,或許我們或許無法像過去的文藝復興人,如同達文西那般精通各領域的專業,但社會傾向消費化的現實也是不可否認的。於是當我們進行藝術創作時,隱藏於內心深處的 The Renaissance Soul投射到創作行為之上在今天便成為可能。或許外在環境尚未成熟,又或許屬於「散焦狀態的創作者」也尚未發聲,但我們仍然可以對個體呈現多樣性的創作風貌表示出更高的期待,發展出更寬闊的藝術創作。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嗚....我一直都是在這種狀態耶